>>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理论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价值延续与制度效能
2025-09-24 09:11:03   来源:华兴时报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既植根中国土壤、彰显中国智慧,又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蕴含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精髓,日益彰显出独特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蕴含了以“天下为公”为核心的价值追求

  新型政党制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牢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着来自中华民族血脉与基因中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养分,具有深厚的政治文化根源。

  “天下为公”历史渊薮。《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礼记·礼运》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体现出崇高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追求,强调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的一大基石。

  “天下为公”价值追求与实现共产主义相契合。“天下为公”的思想在近现代中华民族争取自由、独立、民主的进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指出: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个纲领内容与“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一脉相承。

  “天下为公”价值追求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相契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不断激励着人们关心社会、奉献社会,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奋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政党合作协商都是为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继承了以“和合”思想为核心的政治追求

  “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基石。

  “和合”思想的内涵。中国古人在宇宙秩序上讲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社会关系上强调“合群睦众”;在艺术审美上突出“五色调和”;在为人处世上讲究“和而不同”;在治国理政上总结出了“议事以制,政乃不迷”等。“和”即不同的政治派别、思想观念和利益群体被允许存在,为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避免了单一思想的僵化。“和合”思想把万物万事中不同方面的共存、共荣视为当然,对待不同的事物要求秉持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态度,提倡通过协商讨论、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适中办法,就是协商。

  “和合”思想的制度构建及演变。周朝在治理中约分为六个层级,“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基层发生矛盾后,闾长、族长依靠自身的德行和影响力协调处理从而消弭大量基层矛盾,其本质就是“协商”。“议事以制,政乃不迷”的朝议制度将“协商”上升至国家最高管理层面,作为一种决策形式和内部调节机制,汲取众人智慧解决治国理政中遇到的难题,使协商先于决策,让决策者听取更合理的方案,对封建社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和合”思想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前后,各民主党派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这种和谐共生的政党关系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相呼应,将传统文化中追求多元和谐统一的理念表达为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的协商共识。

  传承中国古代“谏诤”传统而形成的鲜明中国特色

  在历代政治文化中,“谏诤”逐渐从思想行为发展为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并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有了更加切实有力的体现。

  “谏诤”历史渊源。相传远古尧时曾设鼓于庭堂,使民击之以进谏,称为“敢谏鼓”;舜时设木于道旁,使人书之以谏言,称为“诽谤木”;北宋时专设“登闻鼓院”等,文武官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事关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事机密等,无成例通进者,均可赴“登闻鼓院”投进。清初亦曾仿宋制于都察院设“登闻鼓厅”等,为普通民众表达政治意愿和要求确立了制度保障。

  “谏诤”的历史文化价值。“谏诤”的本质是一种政治思想表达机制,它是一种政府和社会关系中文化与政治统治的互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实质是对政治权力、行政体制、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进行非常犀利批评和检验的思想表达机制。“谏诤”是政治思想的反思,是官员们重新审视政策实施的机会,也是民众向官方表达自己思想的途径。

  “谏诤”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应用。“谏诤”在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中发展为协商民主的制度和过程。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级政府、政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如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流程设计,确保社会各界能够有序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从而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各民主党派向各级人大、政协提交了大量的议案和提案,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滋养,是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的源泉。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全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背景下,着力提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彰显其时代价值和制度优势,就必须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语言阐释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注入新动力与活力,不断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效能。一是“和合”思想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广泛凝聚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秉持“天下为公”思想,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加精准地把握、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与新期盼。三是不断促进建言献策良性互动。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和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在协商议政和民主监督中,提出高质量的建议。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居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在协商议政中合理吸纳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以实现科学民主决策,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 (民盟宁夏区委会)


【责任编辑】:包瑞